在玻尔提出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后,弗兰克(J.Franck)和赫兹(G.Hertz)在1914年在用慢电子轰击稀薄气体原子做原子电离电位测定时,偶然地发现了原子的激发能态和量子化的吸收现象,并观察到原子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辐射出的光谱线,从而直接证明了玻尔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为此他们获得了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一般情况下,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都是处于基态的。当原子受到外部能量的作用后,其最外层电子就会跃迁到高能级上,变为激发态原子,eU0=E2-E1。
量子力学作为物理知识领域中的微观知识,让人们通过研究更系统地掌握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同时也对微观世界的发展有了正确性的认识。在当前科学技术创新中,激光、原子能、半导体等先进科技产品的开发应用都应归功于量子力学,通过这些技术的使用为科学领域中新材料以及计算机的运用提供参考。如在量子信息技术使用中,通过量子力学基础技术的使用,会利用波函数表示量子客体的运行状态,对于这一运行状态而言,不仅可以形成稳定的状态,而且也可以形成叠加状态,避免信息传送过程中发生破译,提高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我国科学家在量子领域的贡献《自然》杂志在其文章中说,“量子之父”,这个称呼对于潘建伟来说是一个非常恰当的名字,因为他在中国的研究走在全球远程量子通信科技的最前沿。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的量子物理学家在评价潘伟明时说道:在观察潘伟明及其团队做的事情时,我似乎每年都会感到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