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干涉现象是光波动性的一种表现。当一束光被分成两束,经过不同路径再相遇时,如果光程差小于该束光的相干长度,将会出现干涉现象。
迈克尔逊干涉仪(Michelson Interferometer)是1881年美籍德裔物理学家迈克尔逊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的精密光学仪器,它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特点是光源、两个反射面、接收器(观察者)四个元件在空间完全分开,可以方便地在光路中装入其它元件,它设计精巧,光路直观,精度高,用途广泛。其测量精度在1887年就达到四亿分之一。
自1881年问世以来,迈克尔逊曾用它完成了三个著名的实验:否定“以太”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光谱精细结构和利用光波波长标定长度单位。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否定了“以太”的存在,正是这次实验的否定结论“催生”了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迈克尔逊因发明精密光学仪器和借助该仪器在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工作中所做出的贡献,被授予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迈克尔逊干涉仪发展至今有广泛的应用,是许多近代干涉仪的原型,例如,物理学家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仪发现引力波,获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关资料: